呼伦贝尔草原

中国内蒙古草原、世界四大草原之一
呼伦贝尔草原(蒙古语:ᠬᠥᠯᠥᠨ ᠪᠤᠢᠢᠷ ᠬᠡᠭᠡᠷ᠎ᠡ,英语:Hulun Buir Grassland)[3][2],因呼伦湖和贝尔湖而得名[7],是中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8]、世界四大草原之一[9];位于呼伦贝尔市西部大兴安岭以西,东起大兴安岭西麓,西至呼伦湖西岸的低山丘陵[10],经纬度范围:115°E~126°E,47°N~53°N[4];总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1]。呼伦贝尔草原有3000余条河流,500余个湖泊[7],主要有海拉尔河伊敏河莫尔格勒河等河流,呼伦湖、贝尔湖、呼和诺尔等湖泊[6]
呼伦贝尔草原处于额尔古纳——兴安微板块上、鄂霍茨克缝合带和大兴安岭——黑河——贺根山缝合带之间,地质构造主要包括德尔布干断裂、海拉尔盆地、拉布达林盆地,演化过程以海拉尔盆地为主[11][12]。呼伦贝尔草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5],年均温-2.6~1.8℃[13],多年平均降水量250~350毫米[6]。地形总体上呈东高西低,平均海拔714.4米[5],以高平原、低山丘陵为主[6]呼伦贝尔草原呈现出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14];野生动物400多种、鸟类295种[14];地表植被以草原植被为主[13]维管束植物有1352种[10],由东向西为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干旱草原三个不同地带[1]
二三万年前,扎赉诺尔人创造了呼伦贝尔原始文化;公元前209年后,匈奴、鲜卑、回纥、突厥、[xiá]戛斯、契丹女真族相继统治呼伦贝尔;12世纪,成吉思汗统一呼伦贝尔草原[15]。呼伦贝尔草原是成吉思汗及其祖先的家乡[16],被称为“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中国游牧民族的摇篮”[17]
呼伦贝尔草原有工业、旅游业、农林牧渔业等产业结构;其中以工业为主导产业,并以采矿、发电、农牧产品加工业为主;旅游业、畜牧业次之[18]。2020年呼伦贝尔草原主要地区生产总值595.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337.37亿元[19][20][21][22][23][24]。截至2019年,呼伦贝尔地区居住着汉、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42个民族[25];主要行政区人口截至2023年约为72万人,汉族蒙古族分布最广、数量最多[26][27][28][29][30][31][32]
呼伦贝尔草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33],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俄边境旅游区[34],以及诺干湖景区[35]、呼和诺尔旅游景区[36]、巴尔虎蒙古部落景区[37]金帐汗蒙古部落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8]。2005年10月,呼伦贝尔草原被《中国国家地理》和全国34家媒体共同评选为“中国最美草原”[39]。2023年7月14日,呼伦贝尔大草原·莫尔格勒河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项目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优质文旅产业项目[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