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宗谅

北宋时期官员
滕宗谅(991年-1047年),字子京,河南洛阳人。是北宋时期的官员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岳州(今湖南岳阳)知州,主政时重修岳阳楼,为官清明[4]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为人所知。[1][4][2]
滕宗谅为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初授泰州军事判官一职,后由泰州军事推官召试学院,被授大理寺丞。天圣九年(1031年)由大理寺丞贬至闽北邵武县,次年奉调入京,任掌殿中丞。因常谏言还政升任左司谏。后被弹劾其所奏宫禁失火原因不实,景佑元年(1034年)调尚书祠部员外郎,知信州(今江西上饶市),次年调池州监酒。康定元年(1040年)滕宗谅官至刑部员外郎,职直集贤院、任泾州(今甘肃州泾川北)知州[a],后因抵御西夏有功被范仲淹举荐为庆州知州庆历三年,滕宗谅因“泾州公款案”,贬官至凤翔府(今陕西宝鸡市境),后又被贬虢州(今河南灵宝市境)。庆历四年春,滕宗谅被贬岳州巴陵郡(今湖南岳阳一带)。后谪守岳州三年,任内重修岳阳楼,庆历七年(1047年)调任苏州,三月后病逝苏州,享年五十六。[5][3][6][7]
滕宗谅一生仕途坎坷,但为官清廉。[7]所到之处喜欢建学。宋史评价“宗谅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与”。宋人王辟之赞誉他为官岳州时,“治最为天下第一。”其著有《九华山新录》《大唐统制》《岳阳楼诗》,谏疏二十余篇等。[6][8][3]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