罂粟科

木兰纲罂粟目下的科
罂粟科(Papaveraceae Juss.)为木兰纲(Magnoliopsida)毛[gèn]目(Ranunculales)下的一科[4]。根据APG IV分类系统,罂粟科共有47属,约800种[1]。罂粟科主要产于北温带,尤以地中海区、西亚、中亚至东亚及北美洲西南部为多;根据中国植物科学数据中心最新数据,其在中国有18属362种,南北均产,但以西南部最为集中,其中血水草属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种类较多的为紫堇属和绿绒蒿属,而另一些多种属如罂粟属花菱草属中国只有少数种或引种栽培[2]。中国罂粟科植物广泛分布于海拔0-5500米、东经(E)73°-136°、北纬(N)18°-54°处的高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地域环境中[5];罂粟科植物大多喜干燥、凉爽和日光充足的环境,较耐寒,耐阴、耐瘠薄、耐高温,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在酸性、中性土壤及石灰岩山地上均能生长[6]
罂粟科植物为草本或稀为亚灌木、小灌木或灌木,极稀乔木状(但木材软),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主根明显,稀纤维状或形成块根,稀有块茎。基生叶通常莲座状,茎生叶互生,无托叶。花单生或排列成总状花序聚伞花序圆锥花序。花两性,规则的辐射对称至极不规则的两侧对称;花丝通常呈丝状;花药直立,2室;子房上位,胚珠多数;花柱单生。果为蒴果,稀有蓇葖果坚果。种子细小,球形、卵圆形或近肾形[2]
罂粟科植物有较大的观赏和药用用途,其罂粟(Papaver somniferum L.)的重瓣品种常见于各地公园、庭园栽培;绿绒篙花大色艳;荷包牡丹Lamprocapnos spectabilis)的花姿优美奇特[2];本科植物有些种类入药,如罂粟延胡索、蛇果黄堇等,尤其紫堇属中的延胡索类,为著名的中药材[2][7][8][9]
此外,罂粟科中的一些植物有毒,如虞美人Papaver rhoeas L.)、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野罂粟(Oreomecon nudicaulis)及荷包牡丹等全草有毒[10]。家畜误食后会狂躁、嗜睡、脉搏加速、呼吸不匀,重则死亡;白屈菜则对人皮肤刺激性强,触及嘴唇使之肿大,咽下引起呕吐、痉挛和昏睡;野罂粟也可使人心脏麻痹、呕吐、昏迷[10]
罂粟科中的一些保护物种由于野生资源稀少,群落规模较小,自然繁殖率低,生境条件恶劣,人为大量开采等原因导致野外种群数量锐减[11][12][13][14][15]。因此,这些物种已被列入保护名录中,如尼泊尔绿绒蒿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Ⅲ中所收录[16];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高茎绿绒蒿毛瓣绿绒蒿久治绿绒蒿被评为NT(近危)物种[17][18][19]石生黄堇红花绿绒蒿被评为无危(LC)物种[20][21];毛瓣绿绒蒿和久治绿绒蒿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收录[3][22];此外,石生黄堇、久治绿绒蒿(Meconopsis barbiseta C. Y. Wu et H. Chuang ex L. H. Zhou)、红花绿绒蒿、毛瓣绿绒蒿Meconopsis torquata Prain)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所收录[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