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甲胄

中国历史上将士使用的护身器具
中式甲胄Chinese armour),又名盔甲、介胄等,包括甲和胄,是中国古代战争中将士使用的防护装具。[6][2]
中式甲胄相传由蚩尤发明的,也有说是夏朝少康[a]之子杼发明的,原始的甲胄,用藤条、竹木、骨头、兽皮等很容易找到的材料制作,[8]商朝及西周时期,主要使用兽皮和青铜制作甲胄,同时期还出现了马甲胄。[9][10]战国后期,铁制甲胄开始出现,两汉时期,铁制甲胄取代皮甲胄,一直到宋元时期,都处于主导地位,[11][6]明清时期,因为火器的广泛应用,甲胄转为轻量化,出现了棉甲锁子甲、布面甲等类型的甲胄。[12][13][14]清朝后期,洋务运动兴起,统治者按照西方军队的样式编练新军甲胄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15]
中式甲胄由胄、护项、披膊、护臂、甲身、束甲绊、鹘尾、甲裙、腰带、胫甲、靴等部位组成,[16][6]制作中式甲胄的材料有藤、竹木、动物骨头、兽皮、青铜、石头、铁、玉、纸、绢、棉等,每种材质的制作方式及工序都不同,[3][4][5][kǎi]甲的主要类型有札甲[17]、鱼鳞甲[6]筩袖铠[18]明光铠[19]、锁子甲[20]、两当铠[21]山文甲[22]、乌锤甲[22]、锦帛甲[22]、步人甲[23]、马甲[24]等。
中式甲胄最主要是在战斗中使用,[8]也在护卫仪仗时使用,[25]还作为随葬品使用,是古代贵族显示身份、地位的标志之一。[26]在中国古代,中式甲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防护价值,在当代,中式甲胄具有美学价值、工艺价值、兵学价值、武学价值、伦理价值、塑造价值。[27]中式甲胄,在东亚文化圈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促进了朝鲜日本甲胄的发展。[28][29]现有的甲胄出土文物有江西省博物馆藏的商代兽面纹青铜胄、[30][31]湖北省博物馆藏的曾侯乙墓皮甲胄、[32]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的秦石甲胄[33]、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金缕玉衣[34]西汉南越王墓铁甲[35]等。

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