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甲

以长方形甲片为主的甲胄
札甲,是春期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以长方形甲片为主的甲胄。因该类甲片形似书札,所以又称“甲札”。[2]
札甲在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在军队中出现,主要以犀牛皮等皮革为原材料;[1]到了宋代,随着炼钢技术的进步,铁制札甲的数量开始增多,札甲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其[kǎi]甲生产规模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时也基本最终定型了札甲的形制。宋朝以后,札甲在中国军队的占比逐渐下降,南明灭亡后,札甲完全被布面甲取代。[1]

发展历史

札甲在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在军队中出现,此时的札甲主要以犀牛皮等皮革为原材料。除了皮革,先秦时期也有少数札甲使用青铜、铁编缀,其中青铜札甲在甲片四周开孔,然后用绳带或皮带进行编缀,编缀时互不重叠。不过因重量过大、技术的限制和较高的成本,使青铜、铁制札甲在先秦时期并不普及。[1]
到了宋代,随着炼钢技术的进步,铁制札甲的数量开始增多,逐渐成为主流。同时札甲的甲片呈现细小化的趋势,更加细小的甲片带来更好的韧性和弯曲性,穿戴也变得舒适。宋代是中国札甲发展的鼎盛时期,其铠甲生产规模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时也基本最终定型了札甲的形制。宋代打造一套札甲的工艺较为复杂,需要经过铁锻甲片、打札、粗磨、穿孔、错穴、裁札、错棱、精磨等多道工艺,然后再用皮绳编缀,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较长。根据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一套步兵穿的札甲共由1825片甲叶编缀而成,重约29千克宋朝以后,札甲在中国军队的占比逐渐下降,南明灭亡后,札甲完全被布面甲取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