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干人

迁移到中亚的陕西及甘肃的回族后裔
东干人(俄语:Дунгане Dungane,也称Tungani),指迁移到中亚俄属地区的中国陕西及甘肃回族后裔,他们是苏联中亚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俄罗斯和突厥文献中对中国回族的通称。[1]东干人自称“老回回”或“中原人”。[9]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人口约12万,[3]他们主要生活在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4]
1862-1877年西北回民起义和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的签订,引发了陕甘回民的两次迁移,也是东干人的起源。在1876年8月,陕西回民起义军失利,其领袖白彦虎在清军追击下,率部经过库车乌什,到达喀什,最后在1877年年末进入俄国七河地区定居。1882年3月伊犁回族西迁,延续到1884年底,伊犁籍东干移民总数共4682人。在1924年这些移民被苏联定为中亚地区一个独立的民族共同体“东干族”。[8]回族人迁到中亚时,又经历了刚过境、十月革命内战卫国战争和战后恢复的历程,其农业、商业、畜牧业随着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一定规模,为该民族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开端。[10]
东干人在多民族交汇杂居的情况下,语言方面表现出“多语”特点。他们以陕西、甘肃方言为主,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4]能熟练使用俄语、突厥语和东干语,语言词汇上受到其他民族语言的影响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字上最初从口语基础上形成,后续从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东干字母发展成东干斯拉夫字母的文字。[2]在风俗习惯上,他们坚持中国回族穆斯林的宗教生活方式,保留了伊斯兰教文化的基本特征。[11]同时,又融合了中亚诸突厥语民族文化和俄罗斯文化,从居住、服饰到结婚、丧葬、命名等习俗都具有独特的个性。[12]
从60年代中期起东干人的各乡庄进入了农业的集约化进程,集体经济发展稳定向上。[13]1991年底苏联解体后,东干人积极融入中亚各民族,并成为了苏维埃国家不可分割的成员。[14]进入90年代后,独联体各国私有化迅速发展,部分著名的东干乡庄保留着特有模式的集体经营并取得良好效益。同时又响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变革,实现了农庄的农、商、工、贸一体化。乡庄东干人和城镇东干人走向了保持传统、多种经营、面向市场、走向世界的多维发展道路,在当地经济发展中,持续保持经济领先发展的重要地位。[15]

名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