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品,写就于1926年,出版于1927年,同时也是海德格尔哲学思想最为系统的阐述。该作品奠定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和开创性的哲学著作之一,也是20世纪西方哲学著作中最被广泛阅读和讨论的著作之一。[1][2]海德格尔原计划该书应该由两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分为三篇,但最终只发表了第一部的一、二两篇。故该书现有的内容正是这第一篇《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和第二篇《此在与时间性》。[3]
《存在与时间》语言晦涩,思想艰深,是西方哲学著作中最难读懂的书籍之一。书中虽有一些传统的哲学概念,但海德格尔自己创造的很多术语造成了人们的理解障碍。该书以现象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的现象学为理论基础,是海德格尔多年思考的哲学思想汇总,也反映了他对于20世纪西方现代文明的思考与批判。该书的主题是“追问存在”,海德格尔称,人这种“此在”以及“此在”在时间中的存在,乃是从人生在世的“此”之“在”出发,亦即在一种时间地平线上,追问存在的意义问题。[4]本书中海德格尔试图通过对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存的基本结构的分析,探求存在的意义。他认为传统哲学都从“存在者”为起始讨论本体论,并没有讲到“存在”。而“此在”是指人的存在,这个人的本质就是自我,自我总是存在于世界上。世界、世界上的万物是人在展开自己的生存过程中显现出来的。自我处于时间中并变化不已,面对死亡与异化世界而为虚无。自我的实质是“烦”(与人和物相处的烦)、“畏”(一般性畏惧)。每个人因面对“烦”“畏”,就要规定自己的行为。而世界是此在(人)的一种性质。[5][6]
在对于西方思想文化危机的洞察、西方文明内在病理的剖析方面,《存在与时间》的成就是卓越的,它的出现使得人们认识到现代性危机的本质。如哲学家伽达默尔说,这部著作向大众传达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而产生的新精神,以深刻的方式,在根本上改变了、动摇了西方哲学传统的思考方式和提问方式。[7]《存在与时间》一经出版就得到普遍的重视,其影响范围已经远远超出哲学这一学科,而其他广泛学术领域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它是西方哲学经典,也是人类思想文化之林中的经典著作。[2]

作者介绍

1889年海德格尔生于德国西南部,一个叫梅斯基尔希的乡村小镇的天主教家庭。他幼年在教会的资助下上了中学,希望长大后能做牧师。青年时代受哲学家弗朗兹·布伦塔诺的影响,对“存在”这一概念的意义产生浓厚的兴趣。1909年,海德格尔在教会资助下进入弗莱堡大学。1911年决定放弃神学研究,以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哲学上去。1913年7月31日,海德格尔被任命为弗莱堡大学的助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德格尔应征入伍,两个月后因健康问题而退役。在1916年,他获得讲师资格。1923年在老师胡塞尔的推荐帮助下,获马尔堡大学聘用,开始担任哲学教授。[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