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当

中国古代房屋的瓦头装饰
瓦当,即古代檐口滴水瓦的瓦头,上面多有图案或文字,[1]是建筑用材料,覆盖于宫殿、庙堂或其它房屋建筑顶部边缘,下垂一面朝外,故称“当”,有朝向之意。瓦当面通常为圆形,上有图案、文字,或二者并存,是研究图案、文字和建筑构件的重要实物。[2]
宋代《营造法式》中叫作“华头筒瓦”,明清时叫作“勾头"。瓦当最早见于西周晚期,其后经过了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从形状上看,春秋战国时期的瓦当多是半圆形盖头形式,秦汉之后则转变为以圆形盖头为主。从纹饰上看,秦汉是早期瓦当发展的代表,以有字瓦当为此时纹饰的突出特征,而且瓦与瓦当的尺寸较大,不仅瓦当面,连筒瓦上也有蝉纹、三角纹等纹饰。秦代遗址中曾出土过直径达51cm的瓦当。明清为瓦当发展晚期,此时瓦当的尺寸变小,瓦当上的纹饰也相对固定和程式化,以龙风纹为代表,筒瓦上只施釉,不再有其他纹饰。[3]

简介

君友会王爱君文集《瓦当》篇释义:瓦当,宋,李好文长安图志谓之瓦头。盖中国传统宫殿建筑屋瓦皆系仰列,于两列仰瓦之间则复以半圆形之「筒瓦」。秦汉筒瓦长二尺余,两端皆有笋,延至屋檐则瓦之一端呈正圆形下向以护[chuán]头,径在五、六寸或七、八寸不等,因其正当众瓦之底,且栉比于檐端,瓦瓦相值,故有当名。至于仰瓦其延列至檐端,瓦头下向成半圆形者,俗称半瓦当。瓦当形制周缘突出,仿佛铜镜,其上成记宫观、殿阙、陵厩、关仓之名,或着吉语,或图写物象,官私上下得通用之,其时代始于周秦,而于六朝。其图饰花纹者,时代较早,战国瓦当多作[tāo][tiè]纹、人物鸟兽纹等;汉代以后有日象纹、月象纹、猿纹、鸿雁纹、苍龙纹、白虎纹、朱雀纹、四神纹、云纹、草叶纹等。有字瓦当始于秦代,有十二字、四、五字至一、二字不等,多作篆书,随势诎曲,字形古异,间或亦呈方整者。其工者为士大夫所书,拙劣者为工匠所为,遗物中著名者如秦的维天降灵、延元万年、永受嘉福等;汉的甘泉上林、长陵西神、卫字瓦当等。古时炼瓦多坚细,后代好事者每有将之磨为砚者云。
瓦当俗称瓦头。是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区别于滴水,滴水是指覆盖建筑檐头板瓦前端的遮挡,呈下垂状)。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构件,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不同历史时期的瓦当,有着不同的特点。秦瓦当纹饰取材广泛,山峰之气、禽鸟鹿獾、鱼龟草虫皆有,图案写实,简明生动。这时的瓦当纹饰以动物形象居多,有鹿、四神、鸿雁、鱼及变化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