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

中国古代生活用具
铜镜,又称青铜镜,是古代日用品。在中国古代既用于鉴容,也用于辟邪等场合,因流传四千多年以上,在物质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是古代劳动人民锻造数量最多的铜器之一。[5]
铜镜的起源可追溯到9000-8000年前,在西亚的土耳其恰塔尔休于遗址中,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10面黑曜石制成的祭祀太阳神的镜子。[6][7]伊朗的锡亚尔克,距今约6000年前,人们模仿恰塔尔休于的黑曜石镜,创造了铜镜,最初的铜镜是由平滑的铜片制成,经过精细的打磨与抛光,虽然简单,却有了反射能力。[6]后来,铜镜逐渐取代了黑曜石镜,成为了祭祀太阳的神圣象征。[6]中原地区最早的铜镜出现在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8]早期铜镜作用于祭祀礼器、占卜吉凶阴阳,常被作为天子赏赐之礼。随着长期的发展演变,从春秋晚期开始,铜镜作为日用鉴容的古代日用品数量逐步增多。[9]汉代是中国铜镜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1]宋代以后,由于铜资源减少,政府为了保证币材的充足和货币经济的稳定,颁布了一系列铜禁政策以限制铜的使用。这些政策对宋代的铸镜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铜镜的制作工艺逐渐走向衰落。明清时期玻璃镜子被欧洲的传教士带到了中国。因为玻璃生产方便,成像比铜镜清晰明亮,在清末玻璃镜子就替代了铜镜,从此中国的铜镜就退出了历史舞台。[10]
铜镜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并不仅仅是照容梳妆这种简单的生活用品的意义,而铜镜与中国民间宗教、民俗文化的结合,成为铜镜文化发展流变的重要原因。[2]铜镜在历史上具有强大的文化属性。[11]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过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4]”可见镜子已经被赋予了更深的涵义。“破镜重圆” “长相勿忘” 都代表了其作为信物的功能。文献中也多有君王将铜镜作为礼物赏赐大臣、藩王的记载。考古发掘的随葬铜镜有的置于墓室四周为辟邪之用,有的作为生活用品放于身侧。一些吉语镜如 “五子登科” “长宜子孙” “位至三公” 等,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精神追求。一些仙道题材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和文化。[4]

历史沿革

铜镜的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