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

原发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
食管癌(carcinoma of esophagus)是原发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鳞癌和腺癌。临床上,患者常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的症状。食管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
食管癌的发生主要受到亚硝胺类化合物、真菌毒素、慢性理化刺激及炎症、营养和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早期症状通常不典型,主要表现为胸骨后不适、烧灼感或针刺、牵拉样痛;中晚期症状呈现进行性吞咽困难、食物反流和咽下疼痛等。[2]临床上,食管内镜下取活组织进行病理学诊断是诊断食管癌的金标准,也可通过超声检查、EUS(超声内镜)、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及MRI(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评估方法进行临床分期诊断。食管癌的治疗方式多样,包括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治疗以及多学科综合治疗等,[3]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紫杉醇[4]、顺铂、5-[]尿[][dìng]以及PD-1/PD-L1抑制剂等。[5]
食管癌的外科治疗已有140多年的历史。1877年,切尔尼(Czerny)首次成功为一名51岁的女性患者切除了颈段食管癌,为这一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后,在1913年,弗朗茨-托雷克(Franz Torek)首次成功实施了胸部食管癌切除手术。而在中国,吴英恺医生于1940年首次成功完成了这一领域的手术。[8]据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食管癌的新发病人数达到60.4万,死亡人数达54.4万。[3]其中,中国的新发病例为32.4万例,死亡病例为30.1万例,分别占据全球食管癌发病与死亡人数的53.70%和55.35%。为了应对食管癌威胁,国家癌症中心成立了专家组,制定了《中国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旨在提高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的效果,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9]

分段

颈段食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