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技术
共振成像(英文: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是利用射频电磁波对置于磁场中的含有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的物质进行激发,发生核磁共振,用感应线圈检测技术采集共振信号,通过图像重建,形成磁共振图像的方法和技术。[1]
1946年,核磁共振现象由美国的Bloch和Purcell教授同时发现。1946—1972年,核磁共振主要被用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分析,即磁共振波谱分析。1971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Damadian教授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NMR信号可检测疾病》和《癌组织中氢的T1、T2时间延长》等论文。1973年,美国人Lauterbur用反投影法完成了MRI的实验室的模拟成像工作。1978年,英国第一台头部MRI设备投入临床使用。1980年全身的MRI研制成功。[1]
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迅速,目前已用于除消化道及肺周边部分以外全身各部位的检查。[2]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相比,磁共振成像的图像可提供清晰的解剖细节,具有无电离辐射损害,能从许多不同方向做断层检查,以及高灵敏性、多方向、多参数成像、高软组织分辨能力等独特优点,无须用造影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和组织结构特点。[3]

检查前准备

  • 进行磁共振检查前,应去除身上带的手机、呼机、磁卡、手表、硬币、钥匙、打火机、金属皮带、金属项链、金属耳环、金属纽扣及其他金属饰品或电子物品。否则,检查时可能影响磁场的均匀性,造成图像的干扰,形成伪影,不利于病灶的显示;而且由于强磁场的作用,金属物品可能被吸进核磁共振机架,从而对非常昂贵的磁共振机造成破坏;另外,手机、呼机、磁卡、手表等物品也可能会遭到强磁场的破坏,而造成个人财物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