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经

道教“四子”真经之一
《通玄真经》,原名《文子》,是在春秋末、战国初时由李耳(老子)之徒“通玄真人”文子所作。文子,姓辛氏,号计然(春秋时期实行姓氏分流,男子称氏不称姓,而氏会随着男子的封地或官职产生变化)。该经祖本曾毁于秦始皇嬴政的“焚书坑儒”,后由于政治需要,在秦汉之际基于祖本原有内容的基础上重新编成《文子》。在唐朝时,《通玄真经》在道家典籍和学派里广为流传,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诏封其为《通玄真经》。[2]
《通玄真经》作为道家著作,重点论述了道家“道”、“气”本体论和事物变化发展的辩证思想,追求自然的“圣人之治”、“圣人之道”,兼容儒家“仁义礼”思想、法家“以法治国”思想,在政治上讲求任人唯贤、各得其所、因地制宜,以众人之力行利民之事,各处自然而心服,使民心顺服[3]。《通玄真经》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伪书,直到竹简《文子》的出土,才引起了人们对它重要性和地位的认识。如今保存较好的注本有徐灵府《通玄真经注》、朱弁《通玄真经注》和杜道坚《通玄真经[zuǎn]义》,统称为今本或传世本《文子》。另外,还有出土文献残本敦煌遗书《文子》、八角廊汉墓竹简《文子》。[2][4]
《通玄真经》是具有重要地位的道家著作,上承《老子》哲学,下启黄老道家[a],思想上主要以道家老子“圣人之道”、“圣人之治”无为而治思想为核心,是老子道家向黄老道家发展的过渡桥梁。[2]“通玄”即为“通向老子道家思想”的意思,《通玄真经》以问答体例行文,在道家思想上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老子的思想,融汇了其他家学说的长处,顺应了汉初的政治需求和民心所向,帮助汉初国家休养生息、社会稳定发展。[6]

经名释义

唐朝时期,老学被称为“玄学”,因为《文子》内容是对《老子》思想内容的阐述讨论,文字以问答体例,从而阅读《文子》能便于对老子思想的理解,所以后改名时改为“通玄”——通为“通向”、“通晓”之义,“玄”为老子的道家思想,“通玄”即指《文子》对《老子》的思想内容高度领悟。而道家老子派系者及其书又被尊称为“真人”和《真经》,所以老子之徒文子便被号为“通玄真人”,《文子》便改名为《通玄真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