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

早期教育的简称
“早教”[2](Early education)一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指的是在儿童学前发展的早期教育(一般通常是在0~6岁的年龄段),[7]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对世界的认知还停留在懵懂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3][4]一般0~3岁的儿童被称为早教的黄金时期,其更多的是与家人之间的亲子互动,培养儿童的情感,精神的发育。[8]而3岁~6岁则是交于老师,更多的是培养儿童的人格、身体,智力等。[9]
西方的早期教育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10][11]当时欧洲典型的奴隶制国家的教育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及政治紧密关联。[12]早前教育的目的旨在教育儿童将来要做个好农夫或好战士。[13]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垄断了西方的教育,由于宗教性质的精神控制垄断学前教育变成了一种”恶性论”的儿童观。即盲目服从教会,接受洗礼等。[14][15]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全方面进行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教育家提出人文主义的观点,批判中世纪的恶性论儿童观,反对体罚,关注儿童的兴趣,旨在开发儿童的天性,启发儿童的个人潜质为后现代的学前教育模式基础打下基石。[16]
东方早期的教育概念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奴隶制社会,主要培养孩童的生存技能。[17]中国的西周时期,就有学者提出了有关胎教的主张,比如颜之推所著的《颜氏家训》,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关于早期教育的一部代表作。[5]另外,宋代理学家朱熹所著的《童蒙须知》,也是关于早期教育概念的一部重要著作。[6]元明清时代以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为首主要教以道德教育的概念。[18]民国时期由于中国与西方的战事频发,东式教育渐渐被西式教育取缔。[19]“早教”这一概念在20世纪由跨国公司蒙台梭利教育”创立引入中国。[20]
早教发展到现代,已经有了不同的模式和课程,其中包括但不限于肢体训练、音乐、艺术、感官、数学等。通过学前儿童的早期教育可以对儿童成长的发展产生积极,推波助澜的效果。[21]早期教育对孩子的认知和智力发育方面进行提高,学前儿童可以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来提前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在这之外,也可以更早的培养儿童的交流能力、情商技巧以及自理能力,帮助他们与周围的人进行更加有效深入的沟通,对身体和情绪产生积极健康的正面影响。[22][7]

起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