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

清代宫廷画家创作的浅设色画
院本《清明上河图》是清朝宫廷画师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五人奉乾隆帝诏令,参照历代摹本,合作绘成的浅设色画。该作品是与宋代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同题的社会风俗画,今人为了区别,称之为清院本《清明上河图》。该作材质为绢本设色,清宫装裱样式,纵35.6厘米,横1152.8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1][2]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绘制完成,画面分乡野、漕运虹桥市集、城门内外和金明池四个部分。[2][3]图卷结构整体布局,陈枚基本遵循明代仇英本。“清院本”增添了踏青、表演、戏剧、猴戏、特技、擂台等明清时代的特殊风俗。而且,受到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的西洋画风的影响,在画作中街道和房屋的绘制上运用了透视原理,并且还出现了西式建筑。该画作运用了鲜艳明亮的色彩,用笔娴熟,绘制的桥梁、建筑、车辆和人物都具有严谨细腻且生动别致的特点。[1][3]
清院本绘成后,收藏于养心殿中,乾隆还特别题写“绘苑琼瑶”四字,将它比喻作画苑中的美玉。乾隆晚年,他又特意命人对这件作品进行再仿绘。该画作的艺术成功为后来清朝宫廷画家绘制纪实性风俗长卷提供了坚实的艺术基础。例如,《乾隆南巡图》、徐扬的《盛世滋生图》以及涉及宫廷大婚、祝寿等题材的大幅手卷绘画,都是在《清明上河图》的基础上进行延展和提升创作的。[2][3]

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