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植

东汉末年军事家、经学家
卢植(?—公元192年),字子干,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东汉末年名臣,经学家。[1]
卢植早年师从南郡太守马融,通晓古今学术,于建宁[a]年间被朝廷聘为博士,后被推选为九江郡太守、庐江郡太守,以德政闻名。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朝廷预备在太学置立《石经》,卢植毛遂自荐,被拜为议郎,进入东观殿参与《五经》的校注及《后汉书》的续撰工作;之后卢植又转任侍中、尚书的职位。[1]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卢植被推举为北中郎将,率部平定黄巾贼乱,却遭到宦官诬陷下狱,后因车骑将军皇甫嵩推功,才得以再次出任尚书。[2]灵帝刘宏死后,权臣董卓欲废黜少帝刘辩而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朝堂上无人敢言,唯有卢植一人抗议。他也因此得罪董卓,险些丧命;幸有蔡邕等人求情,卢植才免于一死,仅被罢黜官职。卢植离开朝堂后从此隐居上谷,不问世事。冀州牧袁绍后来还邀请他出任军师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卢植去世;临终前他交代儿子丧葬从简,最终入葬时仅穿单衣,而无棺[guǒ][3][1]
魏武帝曹操非常推崇卢植的学识,赞赏他是士人学习的榜样,是国家的骨干;南朝宋史家范晔总结后世对卢植评价,认为他在危乱局势中显现出来的忠义气节,胜过孟贲夏育荆轲专诸这些古代勇士。[1]宋末元初郝经在《续后汉书》中称赞卢植大忠、大义、大勇,扶救社稷于危亡之秋。[4]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