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

战国时期刺客
荆轲(?-公元前227年),战国时期卫国人,原本姓氏为“庆”,荆轲是齐国大家族庆氏的后代,其先祖居于齐地,后来迁居卫国,荆轲在卫国又被称为“庆卿”,在燕地被称为“荆卿”(“庆”与“荆”二字古时读音相近),以刺秦闻名。[1]
荆轲为人深沉稳重,好读书、善剑术、喜爱结交仁人志士。曾游历卫都濮阳(今河南濮阳)、榆次(今山西榆次)、邯郸(今河北邯郸)、燕地等地。[2][3][1]燕太子丹田光的引荐下结交荆轲,请他入秦刺杀秦王。荆轲到达秦国后,荆轲将匕首藏到地图中,在献给秦王之时抽出匕首刺杀,秦王及时反应,荆轲刺杀失败反被秦王刺伤。秦王因此大怒,发兵伐燕。公元前222年,燕国被灭国。[2][1]荆轲以刺杀秦王一事闻名,后世对荆轲刺秦的评价立场不同,结论各异。有史家认为荆轲刺秦一事表现了荆轲胸怀大义,足以千古留名[2],也有史家认为荆轲妄图通过刺杀秦王来改变政局是愚蠢的行为。[4]

人物生平

人物出身

荆轲原本是齐人,姓庆(燕国的方言称“庆”为“荆”,“庆”与“荆”仅有一音之差),是齐国大家族庆氏的后代。荆轲出生在战国时期的卫国,他的祖先本是齐人,后来迁居卫国,在卫国人们称荆轲为“庆卿”,在燕地则被人称为“荆卿”(卿是对于男子的美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