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迁

明末清初史学家
谈迁(1594年11月23日-1658年1月14日)[5],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署“亦左史氏”“江左遗民”,[2]浙江海宁县枣林村人,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与张岱查继佐、万斯同合称为“浙东四大史家”。[6][7][8]
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十月十二日(1594年11月23日)[a],谈迁出生于浙江海宁县东乡秧石镇枣林村的麻泾港以西(今属浙江省海宁县枣林马桥街道),他出身耕读世家,父亲谈于庭为杭州府学诸生,后谈迁家道中落而受雇于地主,但谈迁喜好读书、博学多才尤以史学见长。虽然一生没有担任官职,但他以佣书、作幕僚为生。[1]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由于对之前各家修撰的编年明史不满,而立志修撰综合体明史——《国榷》,至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谈迁通过五年的研究与编[zuǎn]创作出《国[què]》初稿(又称丙寅旧稿)且创作《自序》《义例》。崇祯二年(1629年),谈迁正式成为[lǐn]膳生,夏五月他参加在南京的“都试”,此后谈迁继续搜集材并对《国榷》加以修订补充,在担任张慎言高弘图的记室后搜集相关史料并“六易其稿,汇至百卷”,最终完成《国榷》的初稿。[9][10]顺治四年(1647年)八月,《国榷》手稿被窃,于是谈迁重新搜集资料并经过几年时间于顺治十年(1653年)完成第二稿。同年谈迁携带着它北上,在北京两年半的时间里走访明代故臣搜集明代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顺治十三年(1656年)五月二十三日,谈迁回到故里海宁,期间在家编订诗文集《枣林集》《枣林诗集》,同时将《国榷》的最终定稿完成,之后又将在北京所作的一些诗文辑成《北游录》。清顺治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1658年1月14日)[b],谈迁病逝,终年65岁。[11][12][13]
谈迁创作多部著作,包括《国榷》《枣林杂俎》《北游录》和《枣林集》等,他的作品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明史学者罗仲辉评价:“谈迁续承我国史家“博采”的优良传统,他博采群书但又不盲从书本。”[9][11][14]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