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

《西游记》中角色
唐僧又称唐三藏,是明代文人吴承恩所著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主要角色之一。他眉清目秀,丰姿英伟,十分俊雅,且精通佛法,是一位修为很深的高僧[1]他西去所取真经为佛祖三藏真经,即“律藏”“经藏”“论藏”,故唐僧又名“唐三藏”。[1]
唐僧前世为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因为无心听佛祖讲法而被贬下界,转世为唐代臣民,自幼为僧,持斋受戒,精研佛法,法号玄奘。他通过选拔,为唐太宗主持讲经说法、度化众生的水陆大会。观音大士在水陆大会上现身点拨玄奘与唐太宗,说天竺国大雷音寺的大乘佛法才能使世人摆脱苦难。唐太宗因问谁愿领旨西去,求得真经,玄奘称他自愿前往。李世民大喜,与唐僧结拜兄弟,称其为“御弟”。西行路上,唐僧收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为徒,以小白龙幻化的白龙马为坐骑,身披锦斓袈裟,手持九环锡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受封“旃檀功德佛”。[1]
唐僧取经的故事来源于唐代玄奘天竺取经的史实,唐僧的形象历经几代演变,最终在吴承恩所著《西游记》中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高僧形象,具备悠久的历史语境与浓厚的东亚色彩。唐僧不仅成为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内的一种象征,更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2]西游记》中的唐僧形象较为立体,有人喜欢其慈悲善良,虔诚坚忍,认为他忠诚地信仰佛法,严守清规戒律,以普度众生为己任。也有人认为他过于优柔寡断、怯弱无用,有时甚至是非不分,顽固昏庸。这一形象也成为后世文艺作品重点演绎的对象,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被丰富。[3]

形象设定

人物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