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定方

中国唐代的著名将领
苏定方(公元592年—公元667年),本名苏烈,字定方,冀州武邑(今河北衡水市武邑县)人,唐朝初期名将,后世多称其为“苏定方”。[1][2][3]
苏定方年少时便骁勇善战有魄力,十五岁开始随父亲苏[yōng]征战;曾在河北义军领袖窦建德和窦建德旧将刘黑闼麾下作战。唐太宗贞观时期,苏定方随主将李靖征战东突厥,率领二百士兵作为前锋突袭,攻破了颉利可汗的牙帐。唐高宗时期,苏定方奉命征讨西突厥百济高句丽,成功灭了西突厥和百济两国,又率兵平定葱岭之乱;苏定方晚年受命镇守吐蕃。苏定方屡立战功,先后升任右屯卫将军、封临清县公,又升任左骁卫大将军,晋爵邢国公,历任左武卫大将军、凉州安集大使等官职。乾封二年(公元667年),苏定方去世,终年七十六岁。死后高宗李治追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等名,追谥为“庄公”。[1][2][4]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唐德宗李适下诏苏定方和裴行俭等六十四位名将配享太庙[5]
苏定方自加入唐朝,“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向西一路打到咸海,向东一路打到朝鲜半岛南部,被后世誉为唐初名将。[1][2]北宋史学家欧阳修认为唐朝能开疆扩土,凭借的就是苏定方这些虎将;[2]宋代名臣李纲认为苏定方善于用兵,战术谋略出人意料,有大将风范;[6]现代小说家金庸认为苏定方是很好的大将,但在演义中其形象被歪曲了。[7]清代鸳湖渔叟校订的《说唐全传》中,苏定方为人势利,是为追求荣华富贵背叛故主、暗箭伤人的反面形象;后世隋唐小说中,苏定方的形象也多是以此为模板;与正史中苏定方忠臣的形象极为不符。[8]

人物经历

少年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