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连德

医学家、公共卫生学家
伍连德(Wu Lien-Teh,1879~1960),[5][6]字星联,祖籍广东新宁(今台山市)。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马来亚(今马来西亚)的槟榔屿[1]伍连德是中国现代医学的奠基人之一,还是剑桥大学首位华人医学博士,也是诺贝尔奖史上首位华人候选人。[3]中国卫生防疫、检疫事业、微生物学流行病学医学教育和医学史等领域的先驱。[6]
1910年10月,东北暴发鼠疫[7]伍连德通过采取隔离措施、发明“伍氏口罩”、推动分餐制等举措控制传染源,[8]使东北鼠疫在4月底得到了全面控制。[3][6]1920年10月,东北鼠疫再起,[9]伍连德成功将其彻底控制和消灭在北满[6]1926年,伍连德写的肺鼠疫学著作《肺鼠疫论述》出版发行。[4]1932年霍乱大流行,在伍连德的带领下,上海病人死亡率为全国最低,仅7.4%。[6]由于伍连德在肺鼠疫防治方面的出色工作,[10]1935年被提名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4]这也是第一位中国候选人。[2][9]
此外,伍连德为中国现代化医学作出了贡献,1907年,他出任天津陆军医学校的副监督(副校长职),[4]开始进行现代化医学教育[3]伍连德在各地创建了20多所医院和医学院,包括哈尔滨医科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参与协和医院的建设。[6]1915年2月5日,伍连德组织成立了中华医学会”,[11]创办和兼任6年《中华医学杂志》主编。[2]他与王吉民教授合撰,历时10年,于1932年7月出版了世界第一部用英文全面阐述中国医学历史成就的《中国医史》。[2]
1937年9月,伍连德携家人重返马来西亚,定居霹雳州首府怡保市,开设诊所行医。[2]1959年2月,伍连德创作的《鼠疫斗士:一个现代华人医师的自传》在英国出版。1960年1月21日清晨,伍连德在迁居故乡槟城后不幸突发脑中风逝世,享年81岁。[2]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