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印光

佛门净土宗第十三祖、民国四大高僧之一
印光(1861-1940),即印光法师,讳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自号继庐行者。俗姓赵,名丹桂(仅见于沈去疾撰《印光大师年谱》),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阳(今陕西合阳县)人。为佛教净土宗第十三祖,相传其为大势至菩萨的化身,与虚云太虚弘一并列为“民国四大高僧”。[2][1][4][6][3][7][8]
印光法师幼随兄读儒书。光绪七年(1881年),21岁的印光法师于终南山出家,后前往湖北竹溪莲花寺挂搭,又于陕西双溪寺受具足戒[a]。光绪十二年(1886年),印光法师于净土道场红螺山资福寺念佛,自号“继庐行者”,研读大乘经典。光绪十九年(1893年),印光法师跟随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南下,此后安居普陀二十余年,专心阅经念佛,期间曾两度闭关,开讲《弥陀便蒙钞》。民国元年(1912年),高鹤年将其文稿刊登于《佛学丛报》上,署名为“常惭愧僧”,由此印光法师开始引起关注。后高鹤年将其信稿印为《印光法师信稿》,徐蔚如刊行其书稿为《印光法师文钞初编》。民国八年(1919年),他开始接受信众皈依,此后二十余年,皈依弟子达十余万。因印光法师常至上海印经书,民国十一年(1922年),他前往上海传授佛法,期间弘一法师三次致书印光法师终拜其为师。民国十九年(1930年),他前往苏州报国寺闭关,后创办“苏州弘化社”,专印佛书赠人,代佛宣化并参与赈灾济贫。抗战爆发后,印光法师迁往灵岩山寺安居。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十一月四日,印光法师圆寂于灵岩山寺,后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2][4][9][5]
印光法师生平不作寺院住持,不收剃度弟子,其著作有《净土决疑论》《宗教不宜混滥论》《印光法师文钞》正续篇、《印光法师嘉言录》等。[5]印光法师提倡和合圆融的儒佛关系,认为儒佛本无二致,两者“合之双美,离之双伤”,并推崇净土念佛法门为众生成就果位的必然途径。[10][11]他的净土思想对推动居士佛法和城市佛法发展起到深远影响,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借鉴作用及在促进佛教慈善事业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12][13]弘一法师曾盛赞印光法师,认为大德如印光法师者,三百年以来只有他一人而已。[8]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