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

能引起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的一种细菌
布鲁氏菌(Brucella)又称布氏杆菌、布鲁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无芽胞,无鞭毛,光滑型菌株有微荚膜[5]侵入机体后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布鲁氏菌病,能引起全身多个系统的损害,特别是骨关节。 [2][6]
自1887年英国大卫·布鲁氏(David Bruce)首次分到布鲁氏菌,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布鲁氏菌病的存在和流行。[2]根据宿主和致病性的不同,可以将布鲁氏菌分成6个种,19个生物型。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7]布鲁氏菌传染性强,引发的布鲁氏菌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B类法定传染病[8][9]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10][6]
布鲁氏菌病原体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机体。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惯有关。含有布鲁氏菌的各种污染物及食物均可成为传播媒介,主要有病畜流产物、病畜的乳、肉、内脏以及被布鲁氏菌污染的皮毛、水、土壤、尘埃等。[11]
布鲁氏菌引发的疾病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急性感染主要症状为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慢性感染可由急性期发展而来,也可无急性期病史而直接表现为慢性。[7]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某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 对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应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情况综合判断。[11]
对于布鲁氏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治疗原则为注意休息,在补充营养的基础上,给予对症治疗,选择能进入细胞内的抗菌药物,必要时延长疗程,防止复发和慢性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布鲁氏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治疗较为复杂,通常采用病原治疗、脱敏治疗及对症治疗。[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