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西游记

清代白话长篇神魔小说
《后西游记》为白话长篇神魔小说,是《西游记》续书,创作于明末清初(清康熙四十五年之前),不题撰人,题“天花才子评点”。该书故事情节与人物和《西游记》紧密联系,有较多相似之处。关于《后西游记》的创作者存在争议,现今主要有“吴承恩说”[2]、“徐震说”[3]、“梅子和说”[4]和无名氏这四种说法。[4]
《后西游记》共四十回,章节框架布局与《西游记》类似,讲述了唐僧师徒的接班人唐半偈孙履真猪守拙沙致和前往西天取真解的故事。新的师徒四人历经一番磨难,抵御了一番诱惑,终于将真解取回东土。小说借四人经历磨难西行求解,讽刺佛家、儒家唯利是图、腐朽僵化的社会现实,劝诫世人自我修行进而获得自度。《后西游记》充满哲理韵味,以妖魔形象暗喻某种现实,运用故事传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5]揭示人类自我救赎的深刻含义。[4]在中国国内,《后西游记》的文学价值是被忽略的,但影响了一些海外学者。《后西游记》在日本宝历年间传入日本,此后有人翻译了不同版本的《后西游记》,也有学者为其写了评注。[6]美国学者还以《后西游记》为研究对象,发表了相应的论文。[7][8]

成书背景

创作背景

在明末清初,社会流行为广为流传的书籍续写,因其写作比较简单,故慢慢流行起来了。有的续写前传,有的续写后记,有的续写则与原版本毫无关系,而《后西游记》正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当时的社会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政治复杂,当官者往往凭借权势和关系而非真才实学,而有才无权无势者却才华难以施展,没有发挥的空间,人民群众在封建礼制的统治下生活艰难。因为《西游记》的流行与影响,作者借续写《后西游记》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9]为了吸引观众的阅读兴趣,作者选择将原著英雄的后代作为全书的主人翁,让后代们延续祖辈的事业,完成新的任务,生生不息。[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