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韦伯

德国社会学家、组织理论之父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 全名马克西米利安·卡尔·埃米尔·韦伯(Maximilian Karl Emil Weber),1864年出生,德国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韦伯是一位少有的跨学科奇才,也被称为“欧洲文化之子”。[2][3][1][4]
韦伯出生于德国埃尔福特,先后在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攻读法律,25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30岁被弗莱堡大学聘为经济学正教授,以《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为题的就职演说在思想界引起骚动。两年后成为著名学府海德堡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1898年开始,韦伯深陷神经官能症之苦辞职修养,四年后重新开始学术生活。此后20年,常受抑郁症困扰。韦伯生前身后发表了以《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经济与社会》《学术与政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大批著述,横跨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宗教、哲学和音乐各领域。1920年6月14日晚,韦伯病逝于慕尼黑。遗孀玛丽安妮用六七年时间,整理出版了《经济与社会》等大量韦伯学术思想遗稿,才使得韦伯在现代社会科学领域占据了应有的重要地位。[2][3][5][6]
韦伯一生致力于考察世界各宗教的经济伦理,试图从比较角度探讨世界各主要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了权威理论、组织结构、工具理性等学术理论;其类型学为二十世纪社会学和政治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所创建的官僚组织说,从主观行为出发,论证个人行为的合理性与社会结构秩序的合法性,对后世影响巨大。[7][2][3][5]
韦伯是一位真正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被公认为是对现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德国学者赋予了韦伯众多头衔——“现代社会学奠基人”“德国经济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组织理论之父”。[2][3][8][9]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