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筌

唐代道家思想理论家
[quán](618-907年),号达观子,唐代陇西(位于今甘肃境内)人。他是一位道家思想理论家、政治军事理论家和隐士。少年时,李筌喜欢神仙之道,曾隐居嵩山少室山多年,学习《黄帝阴符经》。[1][2]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李筌先后担任江陵节度副使、御史中丞(有说法称其为荆南节度判官或荆南节度使、仙州刺使)。[3][4]杜光庭在《神仙感遇传》中提到,李筌当时被李林甫排挤,地位不高,于是入名山访道,但之后便失去了他的踪迹。[5]李筌著有《[kǔn]外春秋》《中台志》《太白阴经》《青囊括》《孙子》《骊山母传阴符玄义》《六壬大玉账歌》《黄帝阴符经集注》等著作。[6][7]

人物简介

李筌为唐代著名道家学者。号达观子。陇西(今甘肃境内)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玄宗至肃宗时。
早年好神仙之道,据传“至嵩山虎口岩,得《黄帝阴符经》本经,素书朱漆轴,缄以玉匣,题云:‘大魏真君元年(440)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抄读数千遍,竟不晓其义理。因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与筌说《阴符》之义”。
唐肃宗时出仕,先为荆南节度副使(或荆南节度判官;一说江陵节度副使),后为邓州刺史(或云仙州刺史)。此后,“竟入名山访道,后不知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