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异常现象
赤潮Red tide[2]),又称“红潮”“红色幽灵”,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3]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灾害性生态现象。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根据其引发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常见有红色或砖红色、绿色、黄色、棕色等。[6]
关于赤潮现象最早的描述出自于《旧约·出埃及记》,其中记载:“河里的水,都变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这里的水。”[7]中将赤潮描绘为古埃及的一种灾难。[8]中国最早的赤潮记录可能为1933年发生在浙江镇海一台州一石浦沿海一带的夜光藻、骨条藻赤潮。[8]在早期研究中,往往采用和海水颜色变化相关的词汇来介绍赤潮,如赤潮、褐潮、绿潮和金潮等。[9]赤潮的成因有内因、外因两类,内因是赤潮生物本身的存在并过度繁殖;外因是气候、地形、物理、化学、生物等外部因子的诱发。[3]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海水水体颜色异常、发黏、透明度降低、温度升高、高化学耗氧量、高营养盐等。赤潮类型的划分标准较为多样,常见的标准有根据赤潮的毒性、成因和来源、发生区域的地理特征等标准,可以按是否有毒性将赤潮分为无毒无害型、无毒有害型、鱼毒型、有毒型;按起因来源分为外来型和原发型;按空间位置划分为河口型、近岸型、内湾型、外海(或外洋)型;按养殖区域划分为岸滩型、近岸型等类型。[3]
赤潮作为一种灾害性生态现象对海水养殖、人体健康及水域景观等都有着严重危害,其危害方式及程度因种类、季节、海区及成因不同而不同。[3]为了减少赤潮的危害,人们建立海洋环境环境监视网络以加强赤潮监视,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搞好社会教育和宣传等一系列应对措施。[6]

定义

赤潮又称“红潮”,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类”或“红色幽灵”,[3]赤潮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灾害性生态现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