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毛菜

苋科猪毛菜属植物
猪毛菜(Kali collinum (Pall.) Akhani & Roalson)是苋科Amaranthaceae猪毛菜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高20-100厘米[2];茎接近直立,自基部分枝,表面有白色或紫红色条纹[2][3];叶片丝状圆柱形,顶端有刺状尖,基部扩展,下延生长[2]花序穗状,生于枝条上部,细长;苞片边缘为膜质,顶端尖,有透明的边缘和白色的隆脊;花被片长卵形,无毛,顶端钝,背面黄绿色,边缘为膜质,果时自背面中下部生翅[2];种子横生或斜生[4][2]。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蒙古、巴基斯坦印度[5][3]
猪毛菜较耐寒、耐旱、耐盐碱,在碱性砂质土壤上生长最好,野生种常见于村庄附近、路旁、荒地,喜直射较强光照[6]。幼苗、嫩茎叶富含营养,可作为野菜食用[7][2]。猪毛菜多生活在荒漠盐碱地区,通过开发利用猪毛菜属植物,在改良盐碱地、防风固沙、利用荒漠植被景观等生态改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猪毛菜属植物常被选用作为防沙植被,广泛种植在沙漠化地区[8]。猪毛菜也是开展生态建设及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重要的植物[9]

名称由来

猪毛菜属(Salsola L.)是林奈在1753年建立的[10]。猪毛菜是《中国植物志》采用的正式中文名,这个名称来源于《种子植物名称》,主要因其叶为线状圆柱形,像猪毛,且可以食用[11]。此外还有别名:扎蓬棵、蓬子菜、乍蓬棵子等[7][12]。猪毛菜被古人食用已有悠久的历史,唐朝诗人骆宾王的名句这样形容猪毛菜;“紫塞流沙北,黄图[]水东。一朝辞[]豆,万里逐沙蓬。”这里的沙蓬指的就是猪毛菜[5]

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