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特

古希腊荷马创作史诗
《伊利亚特》(希腊语ΙΛΙΑΣ),又名《伊利昂记》,相传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在公元前8世纪中叶创作的叙事史诗,与《奥德赛》合称“荷马史诗”,被古希腊人视为民族的骄傲,[1][2]是西方翻译史上除《圣经》以外,在所有文学作品中被翻译得最多最频繁的作品。[3]
《伊利亚特》的故事发生于迈锡尼王朝(前1600—前1100年)后期,迈锡尼王阿伽门农为夺回弟弟墨涅拉奥斯之妻海伦,率领阿基琉斯等将领进军特洛亚。[1]史诗集中讲述了这场十年战争结束前约五十天的事,起初米尔弥冬人首领佩琉斯之子阿基琉斯一直帮助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攻打特洛亚,直到阿伽门农为显示自己的权威抢走了代表阿基琉斯荣誉的礼物,为捍卫个人荣誉,阿基琉斯拒绝再为侮辱他的阿伽门农出战,并向母亲女神忒提斯请求让宙斯帮助特洛亚人,致使特洛亚人反攻希腊人的故事。[4][5]面对阿伽门农的求和,阿基琉斯也坚决拒绝。而当挚友帕特罗克洛斯的死讯传来,阿基琉斯不再与阿伽门农计较,重新披挂上[kǎi]加入战争,杀死特洛亚军队首领赫克托尔,为友报仇。[6]最后,在亲情和丰厚礼物的打动下,阿基琉斯把赫克托尔的尸体归还给他的父亲。[7]《伊利亚特》采用重复的叙事技巧着重描写了宏大的战争场景,[8][9]并使用了比喻、夸张和拟人等修辞格在战争中塑造了阿基琉斯与赫克托尔两大英雄形象,歌颂为荣誉而战的英雄主义精神,凸显了人在悲剧命运中的抗争,[10][11]表现一定程度上的人本主义倾向。[12]
从公元前7世纪开始,包括《伊利亚特》在内的“荷马史诗”逐渐获得权威地位,被西方人视为古代欧洲最伟大的史诗,[13][14] 并影响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和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等作品的创作。[15]2004年,改编自《伊利亚特》的好莱坞电影《特洛伊》上映,获得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全球票房累计达54.3亿美元。[16][17]

创作背景

产生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