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食物

经人体代谢后的产物呈现碱性状态的食物
碱性食物(Alkaline food)在人体内代谢后的产物可使体液偏碱,又有成碱性食品之称[2][3][4]。碱性食物通常含有较丰富的钾、钠、钙、镁等金属元素,在人体内氧化生成带阳离子的碱性氧化物(如Na2O、K2O、CaOMgO)。常见的碱性食物有蔬菜(如菠菜、莴苣、番茄与马铃薯等)、水果(如西瓜、香蕉、梨与苹果等)、豆制品海藻、牛奶、坚果(如杏仁、栗子椰子等)[5]
人体中血液的pH值保持在7.35~7.45的范围,呈弱碱性[6],因此,从人类健康角度出发,人们每天需要摄入一定量的碱性食物,以防止身体碱性元素的缺乏[7],但是如果长期大量食用碱性食物,就会导致体内酸碱度的偏离,一旦超过人体缓冲体系的缓冲能力,就会出现碱中毒的现象[8],碱中毒后人体容易出现白血病、呕吐、糖尿病等症状[8][9]

发展起源

碱性食物的划分起源于碱性饮食理论的提出。医生在研究骨质疏松症时提出的酸灰度假说(acid ash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酸灰”是引起骨质疏松症的一个重要因素(2022年,科学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该假说)[10] 。基于这类假说,1920年代美国医生威廉·霍华德·海(William Howard Hay)开始推广“Hay diet”,这便是碱性饮食的起源。碱性饮食理论认为食物被消化吸收后,会在身体内留下部分残留物,而这些残留的物质的水溶液的pH决定了食物的酸碱性。碱性饮食的支持者错误的认为食物的酸碱性会影响体液的pH,因此希望借助食物来调节身体的pH,并以此治疗或预防疾病。[11]因此,人们根据食物燃烧后所得灰分的化学性质将其分为了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6]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1999年,塔克·凯瑟琳( Tucker Katherine L)的研究表明,食用碱性食物有助于增加老年男性和女性骨密度[12]不过,至今这种饮食结构仍缺乏可信的证据,但食用碱性食物还是可能会产生一些与身体酸碱度无关的健康益处。[11][3]

食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