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熙宁年间由王安石主持的改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熙宁年间由王安石主持的变法改革运动,始于熙宁二年(1069年)至元丰八年(1085年)结束,故又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1][2]
为实现富国强兵,王安石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新法。其中“富国之法”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强兵之法”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取士之法”则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等内容。[2]
后因王安石变法触及到大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极力阻挠变法,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反对变法的旧党官僚为此展开了激烈斗争,在重重压力下,王安石被迫两次辞去相位。[3]
元丰八年(1085年)支持变法的宋神宗因病去世,九岁的太子赵煦登基为帝,改年号为元祐,为后世的宋哲宗[4]宋哲宗年幼,由他的祖母高太后临朝听政。高太后启用司马光为相,将王安石新法内容尽数废除,史称元祐更化[5][yòu]八年(1093年),宋哲宗亲政后召回变法派大臣章惇继续变法,恢复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多项内容。[6]
虽然有南宋思想家陆九渊等人为王安石辩护[7],但后世大多数史学家和思想家对王安石变法仍然持否定的态度,因变法推行激化了朝野内外矛盾,成为导致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8][9]清末鸦片战争以后,一些有识之士从社会需要出发,倡导改革精神。梁启超更是将王安石称为“三代之下第一完人”,高度评价王安石变法。[10]近现代以后,随着人们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研究不断深化,王安石变法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肯定。他们认为王安石变法在增加政府收入和改善军队战力等方面效果显著,基本上改变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