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特·司各特

英国小说家、诗人
沃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第一代准男爵,(生于1771年8月15日,卒于1832年9月21日),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历史学家,浪漫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沃尔特·司各特在英国文坛的诗歌和历史小说领域都取得了不菲的成就,是第一位在有生之年就享有国际声誉的英语小说家,[1]也被认为是西方历史小说题材的开创者。[2]
沃尔特·司各特生于苏格兰首都爱丁堡的一个富裕家庭,其父亲是一名律师。沃尔特·司各特在18个月时患上小儿麻痹,终生跛脚,在1773年被送回过祖父的农场养病,高中时期被父母接回身边。沃尔特·司各特于1783年以12岁的年纪进入爱丁堡大学就读,1792年毕业,同年加入苏格兰诉讼律师协会。毕业之后,沃尔特·司各特从事法律相关工作,作为一名律师、法官和法律行政人员,他将写作和编辑与日常工作结合。此外,沃尔特·司各特在爱丁堡托利党建制中表现突出,活跃于高地协会,长期担任爱丁堡皇家学会会长,苏格兰古物学会副会长。1820年4月22日,他成为苏格兰罗克斯堡郡阿伯茨福德的准男爵。在一次与大学老朋友去英国湖区的旅行中,他遇到了后来的妻子夏洛特·查彭蒂尔,他们于1797年圣诞节前夕在卡莱尔的圣玛丽教堂结婚,婚后育有4个孩子。后来,1825年的经济危机导致了司各特的公开破产,司各特把自己的房子和收入放在了一个属于债权人的信托基金里,并开始通过书面方式摆脱债务。1826年,司各特的妻子夏洛特去世。1826年至1832年间,他创作了6部小说,2部短篇小说和2部戏剧,11部作品或非小说作品,一本日记,以及几部未完成的作品。1831年10月29日,司各特的健康状况变得很差,他乘坐皇家海军巴勒姆号护卫舰前往马耳他那不勒斯寻求治疗。1832年9月21日,司各特被送回阿伯茨福德,他在这一天离世,享年61岁。司各特被葬在德雷伯修道院。司各特死后,他的小说继续畅销,不久就还清了他遗留的债务。[3][4][5][6][7][8][4]
司各特的创作主题围绕着对普通下层民众的关注与热爱,展现下层民众的美好品德。并且,司各特笔下正直善良的主人公,无论是何种社会身份都有展现扶危济困美德的时刻。懂得感恩和报恩也作为一种显著的规律体现在司各特的小说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司各特用不同道德品质人物之间不同的命运结局来对进行道德教化主题的完成。[9]司各特小说的主要取材通常是史实,历史的整体感和广阔性是司各特历史小说内容上一个突出的特点。由于他的历史小说极为独特和突出,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他被誉为“历史小说之父”。[a][10]司各特的小说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以苏格兰为背景的小说,比如《威弗利》(Waverley,1814),[11][12]被称为“苏格兰小说”,表现了苏格兰特有的风土人情。[9]另一类是以英国历史为题材的作品,有《艾凡赫》(Ivanhoe,1819)、《修道院》(The Monastery,1820)等。该类作品将小说和历史有机结合在了一起,精确刻画了特定时期的历史面貌及风土人情,并站在历史的高度进行深入的思考。还有一类是关于欧洲其他国家的历史小说,比如《昆汀·达沃德》(Quentin Durward,1823)。除了历史小说外,司各特还创作了唯一的一部关于他自己时代生活的小说《圣罗南之泉》(St.Ronan’S Well,1823),把决定国家民族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和各种敌对力量之间的冲突斗争把上层和下层的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复杂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中全景式地再现活生生的历史场。[11][12]这三类历史题材小说,奠定了司各特“历史小说之父”的地位。[13]
司各特一生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了大量作品,包括长篇叙事诗、历史小说、作家专辑等。但是司各特最大的贡献仍然是历史小说。[14]沃尔特·司各特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笔下的历史小说将故事人物的曲折遭遇以及英格兰苏格兰和欧洲历史重大转折时刻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既能反应社会现实,也能窥探历史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9][11][12]他的历史传奇影响了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楼拜、托尔斯泰大仲马普希金等许多人。[15]尽管他的作品非常受欢迎,但19世纪下半叶,评论界对他的评价开始变得褒贬不一,在经典研究《小说的方方面面》中,福斯特严厉批评司各特笨拙和草率的写作风格,“扁平”的人物,单薄的情节。[16]在如此情况下,司各特作为创新者的重要性仍然是得到认可的,他被誉为现代历史小说体裁的发明者。[17]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