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

天门冬科知母属植物
知母学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5],又称蚳母、水参、水浚等[1]天门冬科Asparagaceae)知母属(Anemarrhena)植物[2][6]。分布于中国、蒙古、朝鲜,引种栽培于韩国[7][3][4];在中国分布于贵州北京河北山西等省区[2]。知母主要生长在温带生物群落中[4],通常成群生长,多生于固定砂丘、丘陵与向阳山地上[8][9][1]
知母根状茎横生,粗壮,披黄褐色绒毛。叶基生,叶长15~60厘米,宽1.5~11毫米,向先端渐尖而成近丝状,基部渐宽而成鞘状,具多条平行脉,没有明显的中脉。花葶较叶长;总状花序通常较长,可达20~50厘米;苞片小,卵形或卵圆形,先端长渐尖,2~6朵花成一簇,散生在花序轴上;花粉红色、淡紫色至白色;雄蕊3,与内轮花被片对生。蒴果狭椭圆形,长8~13毫米,宽5~6产毫米,顶端有短喙。种子长7~10毫米[10][9][11]。花期5~8月。果期7~9月[1]
知母药用价值高,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等功效[10][12][13][14];且富含丰富的黄酮类皂苷类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同时在白虎汤、知柏地黄丸二母散等中药制剂中均含有知母,是中国常用的大宗药材[8][12][13][15]。将其晒干或烘干,商品上称之为“毛知母”;如趁鲜刮去外皮在商品上则称之为“知母肉”[8][12][16]

名称由来

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5]天门冬科Asparagaceae知母属Anemarrhena草本植物[2],英文名:Common Anemarthena Rhizome,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一名[chí]母,一名连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参,一名水参,一名水浚,一名货母,一名蝭母。生河内川谷”。以上所述记载了知母的性味功效、生长环境,且列出了知母的八种别名。在《吴普本草》中记载:“知母,一名提母”。蚔、提古音相近,故名“提母”。《名医别录》中以知母为其正名,另外新载了八种别名:“一名女雷、一名女理、一名儿草、一名鹿列、一名韭逢、一名儿踵草、一名东根、一名水须”。在《本草经集注》中新增了一别名:“一名昌支”。昌有“多”之意,“支”为分支,“昌支”意为知母一丛丛分生很多植株。此外,《中华本草》新增不同地区对于知母的别名“蒜辫子草、兔子油草、山韭菜辽宁),羊胡子根(河北),穿地龙、虾草山东),马马草(山西),淮知母(四川)”。这些别名均多是根据知母植株及根茎特征而命名[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