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麝

分布于亚洲的麝科动物
原麝(学名Moschus moschiferus),是生活在中国北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及朝鲜半岛的一种麝,栖于海拔1000~2000米的阔叶林针叶林或真阔混交林中,以树叶、草和地衣为主食[3][1]。全身呈深褐色,背上有许多淡黄色斑点,下颌白色,有两条白色条纹从颈部延伸到肩部,雄性具发达的上犬齿,露出唇外[3][4]。头体长65~90厘米,体重8~12千克[3]。与其他麝类一样,雄麝生有麝香囊,麝香囊是扩大的包皮腺,紧贴阴茎开口的前方。麝香则是囊内腺体细胞的分泌物,属于雄性外激素产物,在野麝个体之间起化学通讯作用;可制香料或入药[5]
2014年11月17日,原麝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评为易危(VU)[1]。原麝被2022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为附录II物种[1][6]。在中国,根据2021年版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原麝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

分类及亚种

原麝是麝科Moschidae麝属Moschus)下的一个物种,是最早被命名的一种麝,命名者是著名的瑞典动植物学家、分类学家卡尔·冯·林奈(Carl Linnaeus)。在20世纪,曾有部分学者认为原麝是麝科麝属的唯一有效物种,将麝属其他类型如林麝马麝喜马拉雅麝等均视为原麝之亚种,使原麝这一物种概念十分庞杂[7][8][9]。随着DNA研究手段的进步,麝属分类问题才逐渐厘清。截至202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麝属分为7个物种[1]。其中原麝分为5个亚种指名亚种Moschus moschiferus moschiferus,又称西伯利亚亚种)、远东亚种(Moschus moschiferus parvipes)、锡霍特亚种(Moschus moschiferus turovi)、北极亚种(Moschus moschiferus arcticus)和萨哈林亚种Moschus moschiferus sachalinensis[1]

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