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

爱尔兰剧作家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爱尔兰剧作家。现实主义戏剧作家,英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1]
1856年7月26日,萧伯纳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受母亲熏陶,萧伯纳从小爱好音乐和绘画。1876年萧伯纳前往伦敦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写作音乐评论和剧评。1879年-1883年之间萧伯纳创作的五部小说全部被出版商退稿,未能面世。在此期间他因为文风犀利、见解独到在戏剧界和评论界广为人知。1885年,萧伯纳开始尝试戏剧写作,一生创作了《圣女贞德》《卖花女》《人与超人》《鳏夫的房产》《巴巴拉少校》和《华伦夫人的职业》等52部剧本。萧伯纳同时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费边社会主义运动的参与者,其思想深受叔本华尼采的影响,同时还阅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多次利用戏剧与个人影响推动英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萧伯纳分别发表《关于这次战争的常识》的小册子和通过戏剧创作表达他的战争立场。1931年萧伯纳外前往苏联会见斯大林,此后继续游历南非印度新加坡,1933年77岁高龄的萧伯纳和夫人夏绿蒂访问中国,中国电影文化会代表、上海剧团联合会代表洪深、戏剧协会代表应云卫以及各行业崇拜萧伯纳的人前往现场欢迎,期间与鲁迅蔡元培林语堂梅兰芳等人亲切交谈。[2][3]晚年的萧伯纳同样笔耕不辍,在写作《她为什么不愿意》期间因为从高处摔落患上急性肾炎,1950年11月2日,萧伯纳在寓所去世,享年94岁。[4][5][6]
萧伯纳被誉为“20世纪的莫里哀”,对同时代及以后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1925年,萧伯纳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将英国固有的风俗喜剧成功地同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相结合,是英国戏剧从维多利亚时期充斥着浪漫情调的旧程式转换为新的戏剧形式,他提倡并创作了现实主义新戏剧,反对那种“结构严谨”的“佳构剧”。他致力于推动英国戏剧的复兴与发展,奠定了英国戏剧长达十年辉煌复兴的基础。推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戏剧复兴。被人们看作是“莎士比亚之后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7][8][9]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