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哀

法国古典喜剧大师,古典主义代表作家
莫里哀(1622年1月15日[3]-1673年2月17日[4]),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Jean Baptiste Poquelin)[9],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就读于克莱蒙中学。在校时受到普劳图斯、泰伦斯和伽桑狄的影响[5]。莫里哀于1643年以"莫里哀"为艺名[10],建立光耀剧团(Illustre Théâtre[11])并担任团长,在巴黎出演流行悲剧,后因剧团间的竞争与债务问题多次被关进监狱。1645年,光耀剧团(Illustre Théâtre[11])宣布破产。[5]
在1645年到1658年之间,莫里哀率领光耀剧团(Illustre Théâtre[11])成员联合杜弗雷斯纳剧团[5]法国各省进行巡演[12],在此期间,莫里哀开始写闹剧,这是一些短小的丑角戏,属于意大利式闹剧,只有剧本概括,由演员即兴发挥。1650年开始,莫里哀担任剧团领导,率剧团在里昂周围活动[5],1655年出演了他在鲁昂创作的原创诗体喜剧《冒失鬼》(L'Étourdi ou les Contretemps[13][14]。1658年,莫里哀率领原“光耀剧团”的成员前往巴黎[14]卢浮宫路易十四演出并得到赏识,[15]随后返回巴黎一直从事创作活动,创作了《可笑的女才子》,因此剧的成功,为莫里哀招来了多方面的嫉妒,有人称莫里哀写不出严肃的剧本,为此,莫里哀写出三幕诗剧《丈夫学堂》和《讨厌鬼》、五幕诗剧《太太学堂[5]。1662年,莫里哀与19岁的阿尔芒德·柏扎尔结婚[16]。1664年至1668年,莫里哀写出一系列重要剧作,其中包括《伪君子》、《唐璜》、《恨世者》等[5],莫里哀的喜剧观点散见于《伪君子》序言、《<太太学堂>的批评》等,强调喜剧的现实性、真实性和社会功能,认为喜剧是“一面公众的镜子[1]。莫里哀因肺病身体越来越虚弱,但为了维持剧团开始,仍坚持演出[5],1673年2月17日[4],莫里哀正在舞台上演出时突然倒地,几个小时后便与世长辞。[5]
莫里哀一方面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始人,[12]世界喜剧大师之一。[17]高乃依拉辛并称为17世纪上半叶法国的”古典戏剧三杰”。[18]另一方面是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他对喜剧形式做了多方面的探索,讽刺的对象主要为资产者和没落贵族,并且提出了各种严肃的社会问题,用喜剧的形式揭露封建制度、宗教与一切虚假的事物。在艺术手法上,他大胆吸收了很多民间艺术手法,语言自然,把生活中的矛盾和人物性格都表现得很透彻,法国人称其为“无法模仿的莫里哀”。[19]他是在莎士比亚之后在欧洲剧史上另一位杰出戏剧大师。[12]

人物关系

父亲
约翰·波克兰[6]
母亲
玛丽克利塞[6]
妻子
阿尔芒德·柏扎尔[20]
朋友
沙尔·达苏西[21]
同学
孔蒂[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