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全席

清朝时期宫廷盛宴
1
2
满汉全席是中国清朝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巨型宴席,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菜点精美,礼仪讲究,风格独特,原是清朝官场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坐的一种全席,逐渐发展成集满族汉族菜点之精华的最著名的中华大宴。全席总共有冷荤热肴 196 品,点心茶食 124 品,总共有 320 品各色菜肴,至少也有 108 种。一般要分三天吃完。其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烹[rèn]技艺精湛,富有地方特色。它既突出了满族菜点烧烤、火锅、涮锅等特殊风味,又展示了汉族菜肴扒、炸、炒、烧的烹调特色,规模盛大高贵,程序复杂,满汉食珍,南北风味兼有,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5][6][7]
清初满人入主中原,满汉两族开始融合,皇宫市肆出现满汉并用的局面。[4]使得中国进入了一个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异文化社会,满族的“食物半径”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扩大。由原来的“其土产禽兽鱼鳖之类,蔬菜瓜茄之属皆有之,绝无花蔚果实。只有榛子、海松、山梨而已”,至山珍海味无所不包,取材广泛。在京调技艺上更加多样化操作方法更加多样。出现了烧、烤、煮、蒸、炖、炒、煤、扒、焰爆、炸、熬、煎、涮、拌、腌、[]、贴、糖熔等多种烹调技艺。再随着清王朝政权不断稳固、强盛,满、汉族群及其文化相互认可的基础上,出现文化交融的态势,从而促使了满汉全席的出现。[3][6][8]
共分六大宴席,分别是蒙古亲潘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自宴、节令宴。[9]
作为一种特定的历史文化现象,满汉全席已形成了区别于其他饮食文化现象的特征,共有五大特性:其一,满汉民族二元性;其二,宫廷与民间的二层次性;其三,豪华性;其四,不断的变化性;其五,明显的地方性。[3]
如今,满汉全席已流行二、三百年,仍久盛不亵,其影响甚大,生命力甚长,是历代厨师聪明和智慧的结晶,具有相当的认识价值、学习价值和继承价值。它也反映了当时经济市场上的繁荣昌盛和满、汉两族和睦共处的局面,具有积极向上的历史意义;反映了人们憧憬饮食文明的心态。中国近代和现代筵席,不同程度地承袭了“满汉全席”中的某些特色,在中国进一步改革和对外开放中,满汉全席对旅游事业、对外交往和活跃饮食市场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