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叟宴

清朝宫廷的大宴之一
千叟宴始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在畅春园举行的千人大宴。由于参会者都是老人,宴会也得名千叟宴。千叟宴是清代宫廷的大宴之一。[1]
康乾盛世期间,清朝统治者平定了内乱,巩固了统治。朝廷重视儒家思想,推崇敬老思想,并将封建孝道发扬光大。乾隆将封建孝道的推崇推向了顶峰。[1][2]被明确记载的千叟宴一共有四次。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是康熙帝的六十大寿。新年刚过之时,各地的致仕官员和富裕民众陆续从外地前来京城为他庆生。各种庆典从正月持续到三月。三月二十五日,康熙于畅春园首设千叟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自感将不久于人世,想与共事过的老人们与宴一次,于正月初二至初五二设千叟宴。乾隆五十年(1785年)闰三月十四日,为庆祝乾隆登基五十周年,举办千叟宴。这次宴会乾隆扩大了参加宴会的人员范围,同时对参加宴会的人员进行赏赐,并亲自赋诗。嘉庆元年(1796年)春天,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举行了禅让宴。这次宴会预先在皇极殿摆设了八百张宴桌,共有五千九百多人参加,其中包括百岁以上的老民。在举办千叟宴之前要先确定宴会名单;根据身份的不同,参与宴会的人得到的菜品也有所不同;宴会将先后进行叩礼、赐酒、作诗和赏赐四个流程。后三次宴会所作诗词均有记载,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御制千叟宴诗》共四卷1044首,乾隆五十年(1785年)《钦定千叟宴诗》共三十六卷3454首,嘉庆元年(1796年)《千叟宴诗》三十六卷3516首。四首帝王的“御制诗”体裁均为七言律诗,用“妍”字韵,而其他的千叟宴诗存在代作现象。[1][3][4]
举办千叟宴缓和了满汉民族矛盾,同时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千叟宴还扩大了清朝在东亚的影响。在文化方面,千叟宴有利于弘扬儒家传统道德,并形成“尊老敬贤”的社会风尚。[5]但同时千叟宴也存在着消极影响,宴会的目的是歌功颂德,宣扬皇帝的圣德和丰功伟绩。举办“千叟宴”需要巨大的开支,增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负担。同时宴会强化了封建等级制度,这种等级观念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分化。[6]

名称由来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恰逢康熙六十寿诞,康熙在畅春园举行千人大宴。因宴请都是老人,康熙即在宴会中赋诗《千叟宴》以纪念此次盛会。这也是“千叟宴”一名的由来。[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