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化钾

无机化合物
碘化钾(英文名称:Potassium Iodide),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KI。摩尔质量为166.0028g/mol,密度为3.12g/cm3[1]碘化钾为无色或白色立方晶体,无臭,具有浓咸苦味,在湿空气中易潮解。易溶于水,溶解时吸热,溶于乙醇丙酮甲醇甘油中。可以与卤素、酸、盐、氧化物发生反应。[2][3]其制备方法有中和法、碘化铁法和还原法。[4]
碘化钾可以用于制备甲状腺肿防治剂、用于补充人体碘元素、用于色层分析、点滴分析和常用分析、用于感光乳剂和彩色照片媒染剂的配制等。在农业上,是家畜饲料的添加剂;工美领域用于石版印刷。[5][6][7]

相关历史

1840年,英国人塔尔博特对他的摄影法进行了改进:用碘化钾代替氯化钠制备乳剂,使用显影液进行加工。[8]早在1879年英国科学家Hannay和Hogarth在做超临界乙醇溶解碘化钾的试验时,发现超临界流体的独特溶解现象。[9]
1939年美国FDA就正式批准碘化钾用于核事故应急,并批准可按非处方药在药店出售。[10]1957年10月10日,英国温茨凯尔(Windscale)市的核反应堆发生事故,释放出多种放射性核素。FDA于1978年宣布,应用碘化钾是核事故应急时阻断甲状腺摄取放射性碘的安全和有效的手段。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发生事故,释放出多种放射性核素。美国FDA曾向事故现场调拨碘化钾,但因检查结果表明碘131对人体没有造成明显污染,而未使用。1982年FDA宣布核事故时向公众投给碘化钾的建议。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事故,释放出大量放射性碘等核素,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切尔诺贝利事故后,前苏联欧洲的一些国家向部分公众发放了碘化钾。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核事故后碘预防指南》。2001年,美国FDA和英国NRPB发表新的核事故应急时用碘化钾封闭甲状腺的指南。[10][11][12]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的核事件中碘化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