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

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之一
女娲造人神话是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之一,完整的文献记录最早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1]。相传开天辟地之初,世间万物产生,唯独没有人类。女娲孤独地漫游于天地,当她临水照影时,萌生出“造人”想法。女娲通过辛苦劳作,用黄土捏造出同自己模样相似的小泥人,小泥人放在地面上瞬间被灌注了生命力,“活”了起来。为了提高造人速度,女娲便拿起绳子,将其投入泥浆,举起挥洒,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的“人”。[2]女娲被认为是创造生命的始祖,被称为大地之母、创世女神。[3]
疑似女娲造人神话最早的记载是先秦时期的《楚辞》和《山海经》。尽管二书中的记载还比较模糊,但今人多肯定女娲在其中体现的以造人为职能的始母神神格。[4]东汉时期,应劭的《风俗通义》确切提出完整的女娲造人故事,同时还在演绎过程中出现了女娲造婚神话。[1]汉代开始,在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变迁中,女娲的形象从独立神衍化为对偶神,神格地位有所下降。[5][6]唐代,《独异志》记载了我国目前最早的兄妹婚神话记录,女娲在造人神话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随着男性权力的增大,女神中心神话向男神中心神话转换,最后以男神权力取代女神为终结。[7]除此之外,女娲造人神话故事在唐宋逐渐移位到文学领域。[8]宋代,女娲造人题材大量出现在文学领域,有的将其用为儿童游戏,有的将女娲抟土造人神话作为形容艺术技巧的上乘比喻等,女娲神话的文学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8]
女娲造人神话是中国古代人民认识自我、对自我起源和现实存在的一种追寻,表现了人类对个体的关注和对宇宙的不懈探求。女娲抟黄土造人神话本身饱含了深刻的文化特征,从故事中可以反映出史前时代母系氏族的社会现象,挖掘出华夏儿女是炎黄子孙、黄土地养育华夏人民等诸多民族特征,民族文化。人类对女娲的恩情,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延续至今。在巴蜀等地,为纪念女娲造人的功绩,有女娲洞、女娲祭典等相关遗址和活动。经过传承和发展,女娲造人故事中无私奉献、敢于创新、深沉博爱等美好的品质已经融入中国人民的灵魂深处,并入选教材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9]

传说内容

盘古开天辟地后,大地上虽草木丛生,天空中日月星辰,却并没有生命。当时有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她看到世间如此空寂,心中感到孤独。当女娲沿着小池滑行,低头看见了自己美丽的影子时,不禁高兴起来。[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