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战国时期荀况及其弟子所写的哲学思想著作
《荀子》为战国时期荀况及其弟子所写的哲学思想著作。其成书于战国末年,汉时经刘向校订,定为32篇。[1]《荀子》受到当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以儒家思想为主,集其他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为一体。[2]
《荀子》中大部分文章为荀况本人所写的说理散文。《大略》以下六篇则为荀况弟子所记荀况语录及杂录传记。《荀子》思想丰富,哲学上强调性恶论,主张天人相分,提出正名学说。政治上强调以礼治国,注重法治,并主张在国际关系中政治实力最重要。军事上则强调以法治军,军民同心。文艺上阐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并详细剖析了“中和”之美,论述了语言与道的关系。[3]
文本特色上,《荀子》一书长于论辩、善于譬喻,并多次运用排比对偶,文章气势纵横。《成相》与《》,则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4]
《荀子》一书,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其“化性起伪”“以礼治国”“制天命而用之”等思想都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借鉴。后世统治者强调礼法,注重教化的主张,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的主张皆可从《荀子》一书中找到源流。[5]国际上,近200年来,日韩与欧美也有学者在研究《荀子》。[6]

成书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