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陀

广西百色敢壮山民间文学
布洛陀,中国广西百色敢壮山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布洛陀文化是壮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内涵包括壮语、麽教、稻作文化、壮族干栏、壮族传统服饰、壮族民间祭祀、壮族传统婚俗、壮族民间故事、壮族山歌、壮族铜鼓壮锦、壮族传统节日等。2006年,布洛陀入选第一批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目编号:Ⅰ-2。[2]
“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也可以引伸为“始祖公”。在壮族神话中,布洛陀是壮民族开天辟地、无所不能的创世始祖。据壮族创世经诗《布洛陀》记述,布洛陀是壮族的“祖公”,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1]
《布洛陀》的内容包括布洛陀创造天地、造人、造万物、造土皇帝、造文字历书和造伦理道德六个方面,反映了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走向农耕时代的历史,以及壮族先民氏族部落社会的情况,在历史学、文学、宗教学古文字学、音韵学和音乐学研究等方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由于历史及其他各种原因,《布洛陀》已面临失传的危机,需要采取普查、建档、研究、出版等手段,并通过建立布洛陀文化生态保护村、唱诵队、传习馆以及在相关学校开办传习班等方式加以保护,使其能在现代化社会条件下继续得到传承。[2]

人物来源

从史诗这种艺术形式发展演变的规律推断,壮族先民巾最早流传的布洛陀神话,应该是散文体,后来,为了便于传唱和记忆,出现了诗歌体的布洛陀神话传说,发展成了今天的布洛陀史诗。作为神话传说,《布洛陀》包括了宇宙形成、人类诞生、文化起源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既是壮族先民历史的影子,也是壮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其诞生的时问很早,至迟不会晚于原始氏族社会后期。作为布洛陀史诗,同其他民族的史诗一样,在传承过程中,加进了很多新的内容,形成了今天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