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性障碍

以发展成系统妄想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
妄想性障碍(Delusional Disorder)又称偏执性障碍,是指一组病因未明,以发展成一种或一整套相互关联的系统妄想(妄想症状持续三个月及以上)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妄想发作时没有抑郁、躁狂及混合发作的心境障碍,也没有其他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如持续性的听幻觉、思维障碍及阴性症状)。患者可以出现与妄想主题相一致的各种形式的感知觉障碍(如幻觉、错觉身份认同障碍)以及情绪、态度和行为反应,但在不涉及妄想内容的情况下,其他方面的精神功能基本正常。[1]
妄想性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较大的年龄、妄想性障碍家族史、社会隔离、特殊的人格特征、新近移民、感觉器官功能异常是罹患此类疾病的高危因素。[1]该病主要依靠完整的病史采集,可靠细致的临床评估,[5]例如通过“妄想体验维度量表”“信念固定性评定量表”“妄想特征评定量表”等一批专门用于评估妄想症状的工具,从不同的维度检查患者的妄想信念。[3]另外,该病诊断时需排除伴有妄想的其他精神障碍。[5]
该病治疗比较棘手,因大多患者缺乏自知力而不愿求医,即使住院也难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治疗依从性差。心理干预有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使患者对疾病性质和治疗方法有所了解。该病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培养开朗、乐观的个性对预防该病有好处。[1]
19世纪初,德国医生Heinroth首先用希腊词语Paranoya为该病命名。1987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修订版中将其作为一个独立诊断单元,并以“妄想障碍”命名。[3]该病在中国国内无确切的发病率和患病率,美国普通人群中患病率估计为0.2%~0.3%,发病的年龄范围可以是18岁到90多岁,女性略多于男性。[1]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禁闭岛》于2010年2月19日在美国上映,[6]该电影对妄想性障碍患者有过相关描述。[7]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