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

唐代文学家
温庭筠(约812-约870),或作庭云、廷筠,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有争议)。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晚唐诗人、词人,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6]为“花间词派”鼻祖。[1][2][7][5][3][4]
温庭筠出身于没落官宦之家,天资聪敏,才思敏捷,走笔千言,精通音乐,擅长诗赋。因相貌丑陋,得到“温钟馗”的绰号,又因参与科举押官韵,从不起草,每一韵都能一吟而成,被人们称为“温八吟”,而其能八次叉手构思而成八韵,也被称为“温八叉”。当时与李商隐、段成式号称“三才子”,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故称“三十六体”。温庭筠初到京城时,便得到士人一致推崇,但因其品行不端,不修边幅,常与公卿子弟裴诚、令狐[gǎo]等人饮酒赌博,由此多年科举落第。大中十三年(856年),温庭筠出任随县县尉,后随徐商前往襄阳,被征辟为巡官。在襄阳期间,与段成式等人吟诗唱和,并将女儿嫁给段成式之子段安节,不久离开襄阳前往江陵,进入荆南节度使幕府担任从事。咸通四年(863年),温庭筠路过广陵(今江苏扬州)时,被虞候所辱而毁伤容貌折断牙齿,上诉至令狐缟处,但令狐缟将双方全部释放,后前往长安雪冤,被贬为方城尉。咸通七年(866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曾主持秋试,因榜进士诗三十余篇触犯宰相杨收而被罢官,后约于咸通十一年(870年)流落而终(温庭筠诗词所考最后的年份)。[8][1][4][2][5][3][7]
新唐书》记载温庭筠著作有《乾𦠆(sǔn)子》三卷、《采茶录》一卷、《握兰集》三卷、诗集五卷等,今已散佚。[4]后世编撰《温飞卿诗集笺注》收录温庭筠诗三百一十八首,《花间集》保留温庭筠词六十六首,王国维编撰《金荃词》一卷共收录七十首。[9][10]刘昫在《旧唐书》中认为温庭筠诗赋韵格清秀脱俗,深受读书人的称赞。[1]学者梁克隆认为,温庭筠在新文学形式词的形成、完善与发展,作出开创性贡献,其词创作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形成影响深远的艺术流派婉约派,为两宋词的繁荣开启精神与艺术表现先河[1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