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甘子

叶下珠科叶下珠属植物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又名油甘、牛甘果、滇橄榄等,是叶下珠科叶下珠属落叶乔木。主要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尼泊尔缅甸不丹等国,南美有栽培;在中国福建贵州海南台湾云南等省区有分布。生于干燥、向阳的山地疏林、灌丛、荒地及山沟,海拔200~2300米。[1][2][3][4]
余甘子成株高3~8米,最高可达23米,树皮浅褐色;退化短茎形成多叶枝,被褐黄色短柔毛;叶2列,线状长圆形,具托叶聚伞花序簇生于叶腋,雌雄同株,萼片膜质,花盘杯状;蒴果核果状,球形,外果皮肉质,内果皮硬壳质,成熟果实黄绿色至棕黄色。[1][2][3]
余甘子的根、叶、花、果实、种子可入药,治咳嗽、湿疹等症,解河豚鱼毒等;果实富含维生素C,可生食或加工;干燥的叶有时用作枕芯;种子可榨油,亦可制肥皂;树皮、叶、幼果可提制[kǎo]胶;木材坚硬、耐水湿,供制家具。余甘子根系发达、耐瘠薄,可用于酸性土荒地造林;树姿优美,可用于园林造景,亦可作果树栽培。[1][5][6][7]

词源由来

余甘子始载于晋代(304年)嵇含所编写的《南方草木状》,原称庵摩勒,来源于梵语。根据Babhjiob的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余甘子起源于印度缅甸宋代中药学著作《图经本草》记载:“庵摩勒,余甘子也……[dàn]之,初觉味苦,良久更甘,故以名也”,指出了余甘果的口感特征是“初食时味酸涩,食用后回味甘甜爽口”,因此称为“余甘子”。1753年,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将其命名为Phyllanthus emblica Linn.[1][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