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邑之围

公元前133年西汉、匈奴之间的战争
马邑之围又称马邑之战马邑之谋,是西汉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策划的对匈奴的一场诱敌歼灭战,也是汉武帝时代对匈奴政策由和到战的转折点。[1][2]
白登之围失利后,西汉被迫与匈奴保持和亲关系,匈奴依旧屡屡犯边。汉武帝即位后,西汉势力逐渐强于匈奴,有意联合大月氏对匈奴作战,但派去大月氏的汉使张骞迟迟未归。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采纳主战派大行令[a]王恢的建议,以韩安国为护军将军,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等为将军,率兵30万埋伏于马邑附近,让商人聂壹以利引诱匈奴入塞,欲在马邑一举击破匈奴。然而,匈奴进军途中发现异状,并从一名被俘虏的西汉尉史那里获知了汉廷的诱歼计划,提前退兵。奉命断敌后路的王恢自觉不敌、未敢阻击,汉军一无所获,马邑之围以失败告终。[3][4][5]事后,汉武帝怒而逼迫首倡此议但怯战不前的王恢自尽。[1]匈奴方面,此后中断了与汉朝的和亲政策,开始频频袭扰西汉边境。[5]
马邑之围后,西汉与匈奴所维持的相对缓和的边境关系彻底破裂。匈奴对汉的军事策略发生改变,开始以零散化掠边为主。随着双方军事作战次数大幅增加,以及匈奴的报复性扰边,西汉边防开支增加,边郡人民生产生活受到不利影响。但自此后,西汉结束了屈辱的和亲政策,对匈奴从战略防御转为主动出击,逐渐向西扩土开郡。[6][7][2][8]

背景

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统一了匈奴各部,实力逐渐强盛起来。汉朝建立之初,匈奴兵强马壮,直接威胁到西汉在北境的统治。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刘邦被匈奴围困在位于大同盆地白登山七昼夜,战后西汉不得不对匈奴实施和亲政策,并每年向其进贡大批丝绸、粮食、酒等。而直至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匈奴依旧会时不时入侵汉地。汉武帝即位之初,虽继续与匈奴保持和亲关系,但已有了讨伐匈奴的意愿。[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