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

中国重要经济蟹类之一
中华绒[áo]蟹(Eriocheir sinensis[4],别名河蟹、大闸蟹等[3][2],为弓蟹科绒螯蟹属下的一种蟹类[4],因其原产于中国,且螯足覆盖着密集的淡褐色刚毛而得名[5][8]。中华绒螯蟹是中国重要经济蟹类之一,尤其江苏省阳澄湖大闸蟹享誉中外[9]中国食蟹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因其素为文人雅士所钟爱,已发展出丰富而悠久的食蟹文化[10]
中华绒螯蟹的原生分布范围是亚洲[5],后被引入到了欧洲北美洲[11]。截至2023年数据,中华绒螯蟹仅分布于北半球[5]。它们主要栖息于江河湖泊的泥岸或滩涂上,特别是在水草丰富、溶氧充足、水质清新的浅水湖泊或沟河的洞穴中[2]。该物种食性杂[3],食量大[2],但耐饥能力也很强[12],寿命1~5年不等[5]。体型较大[6],体重100~250g[7];背面黑绿色或[zhě]黄色,腹面灰白色[7][2];螯足和其他四对步足均密具刚毛[6];成熟的雌蟹腹部为团脐;雄蟹的腹部为尖脐[7]
中华绒螯蟹是昼伏夜出的生物,白天通常躲藏在洞穴、池底、石隙或草丛中,夜晚则利用敏锐的嗅觉和一对复眼,在微弱的光线下寻找食物[13]。在遭受咬住或受到侵害时,会迅速切断受损的步足或胸足以逃脱危险[2]
中华绒螯蟹会在栖息环境中密集挖洞,有可能引发堤岸侵蚀,还会破坏渔网来干扰渔业[5][14]美国加拿大,进口、运输或拥有活体中华绒螯蟹或卵均是违法行为。[15][5]另外,学术界根据该物种开发了一种仿螃蟹六足横向移动步行结构,可在特殊场合执行探索任务。[16]
2007年,其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17]2019年2月1日起,中国农业农村部停止发放专项捕捞许可证,禁止该物种天然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18]在2000年,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