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

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
中国农业(Agriculture in China)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中国农业是提供支撑中国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1]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由于人口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粮食生产尤占主要地位。[2]
中国农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3]原始社会,农业主要是以狩猎和采集为主。到了新石器时代,农业开始出现,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到了商周时期,农业进入了集约化发展阶段。在秦汉时期,农业进入了规模化发展阶段。到了唐宋时期,农业进入了精耕细作阶段。到了明清时期,农业进入了商品化阶段。[4]
中国农业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农业为工业化提供了资本积累,为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生产的农产品是城市居民的重要生活资料,农村是城市的重要市场,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5][6]

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发生于新石器时代。中国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在长达八九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农业曾经有过许多领先于世界的发明创造,但也经历过漫长的停滞时期。近代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农业日益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传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废除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中国农业才结束了停滞的历史,进入了发展较快的新时期。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显著改善,产量水平迅速提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中国经济改革序幕之后,农业生产的这种停滞状况才得到根本性改变。1982年11月,全国实行承包制,农村经济新的格局全面建立。尽管近3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过挫折,日见减退,中国以仅仅相当于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几乎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说明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教育与科技事业也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据中国农科院估算,我国农业总产量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由1972—1980年的27%提升到1981—1985年的30%~40%。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