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定求

清朝时期官员
彭定求(1645年6月2日——1719年5月27日),男,汉族康熙十五年(1676年)状元。字勤止,一字南[yún],今苏州吴县)人。康熙会试廷对皆第一,援修撰,历官侍讲,因父丧乞假归,遂不复出。幼承家学,曾皈依清初苏州著名道士施道渊为弟子,又尝师事汤斌。其为学〝以不欺为本,以践行为要"。生平服教最切者,尤仰慕王守仁等七贤,尚作《高望吟》七章以见志。又著有《阳明释毁录》、《儒门法语》、《南畇文集》等。[1][2]

家庭背景

定求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的初年,临江府清江(今属江西)县一家姓彭的,迁到了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隶籍卫所。卫所是明代的军队编制,卫所的士兵单立户籍,世代当兵。到了嘉靖年间(1522-1566),彭家出了一个举人,名叫天秩,从彭天秩起,彭家代有登科的,他的儿子彭汝谐,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彭汝谐的儿子彭德先,考上了太学。彭德先的儿子彭珑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到彭珑的儿子彭定求时,彭家名扬天下。

个人简介

彭定求,字勤止,号访濂,学人称"南畇先生。"6岁时,彭定求入小学读书识字。11岁那年上,父亲给他讲解程朱理学,又让他拜著名理学家汤斌为师,研习理学。在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彭定求对理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潜心研究理学。16岁时,他开始习作八股文,准备参加科举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