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市街

江西赣州濂溪路西北段的街道
米市街,今濂溪路西北段,即纸巷口至涌金门一段。明代名米市街,原名瓷器街,清代时,瓷器街南移到现中山路,原明代米市街分为二段,西北段名米市街,东南段名樟树街。很明显,与瓷器街类似,这是清时的一条行业街。涌金门,名字听起来响当当的,且充满了喜庆,充满了诱惑。真的涌过金吗?其实不然,赣州的涌金门,实在是取了杭州的涌金门之名来用了罢。跟学都市风雅,历朝历代都没有改变过。

历史

涌金门从宋以来,一直是个赣州繁华码头之一。赣州发往北边的货物可以从章江贡江的任意码头出发,而从北边过来的客与物,在溯赣江而上行了数日,又经十八滩惊险之后,往往是选择在这第一码头涌金门上岸的。所以,涌金门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交易旺盛,钱财广通,从这个意义上说,涌金门之名倒也取得名副其实。
赣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粮食中以大米为主产品之一。赣州因为地外赣粤湘闽四省边境之中心城市地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又使它历史上多次处极度繁华状态,人口相对稠密,民以食为天,也就有北方及四邻米商运载各地好米进入赣州城。为方便流通,粮商们首先抢占了离码头最近的商业区构筑米市,这米市街便自然形成。粮商们、小贩们、百姓们来来往往于米市,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或选择糙米或选择精米,熙熙攘攘,造就着米市的光荣岁月。
到了1941年,米市的功能已逐步衰退,当政便将这条街与青云街、杂衣街、牌楼街一起,改成了富有纪念意义的街道名,于是濂溪路、文清路、阳明路一一诞生了。曾在赣州造成巨大影响的人物如周濂溪、曾文清(曾几谥号)、王阳明等从文化意义上走向了社会意义,成为了应该让民众代代记住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