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

民国时期法学教授
吴淞(1880—1954),字靖涛,号半野园主人,山西沁县人,著名抗日爱国民主人士。[1][2]青年时为了寻求救国之道,于1904年赴日本东京求学。[3]新中国成立后,任山西省政协委员、省文史研究馆馆员。[4][5]

人物生平

吴淞于1909年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法科毕业后回国,经殿试授七品京官。同年8月,调任山西政法学校任教,致力于教育事业。辛亥革命后,他在山西大学、山西政法学院私立山右大学、并州大学等大学任教授,是早期的著名教育家。后曾在山西省公署司法科当科员及代理科长、司法厅秘书。1938年参加抗日工作,任三专署司法科审判官、三专署法律顾问,是太行太岳著名的爱国人士、法学家,被选为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参议员、太岳区参议会参议员。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向《黄河日报》社记者发表谈话,并致函在沁县故县镇召开的坚持抗战反对内战大会,“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同室操戈、破坏团结抗战大好局面的行径。”在抗战最困难的年头,他将自己的月薪240斤小米,主动减去150斤,表示尽微薄之力,与民同苦。 解放战争时,晋冀豫边区政府杨秀峰和薄一波聘请他到邢台北方大学任教授。1954年6月15日病故于沁县
吴淞博览群书,涉猎很广,著有《法治国》、《新孔子》和《诗》、《书》、《易》、《礼》及《论语》、《孟子》注释等七十七卷,把中国之“礼”同西方之“法”融会贯通,主张“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而后能尽鉴往知来之实”。认为“宇宙是以法律来维持的,法律为人类共同生活的准则”,“道德穷而济之以法律”,“过去政治不能知行合一,以毕其政治生命,如群起贪污,实则自掘坟墓而已”,主张“依法治国”。范文澜勉励他“以法儒新疏,写出一部为中国说理较为精纯的著作”。但在临终前,只写出《中国说理》提纲,未完成终生夙愿。